美狮会集团有限公司-为了生活更美好

美狮会

返回

美狮会抱负:复兴中华鱼文化

2012年03月28日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美狮会
  2005年11月11日,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揭晓,五个吉祥物中,打头的是福娃贝贝,其形象为鱼,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看上去古韵绵长,温柔纯洁。专家说,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水”象征财富与收获,“鱼跃龙门”寓意光荣与梦想。

  目光锐利者还能发现,“鱼”成为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背后,藏着几千年来中国鱼文化的深厚沉淀。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一举动,也是中国传统鱼文化在当代复兴的一个信号。

  鱼崇拜:龙图腾之源?

  在中国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源头看,鱼的特殊地位很可能因为它正是“龙”的前身。

  段注《说文》称:“龙,虫之长,幽能明,细能巨,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习性上来看,龙和鱼很相近。中国著名民俗专家杨荫深考证,最早的龙图腾是鱼崇拜的变异与延续,龙很可能是先民理想中一种“会飞的鱼”。

  在中国的古诗文中,鱼龙往往并称,《周书》载:“鱼龙成则薮泽竭,泽竭则莲藕掘”,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鱼龙潜跃水成文”,宋辛弃疾《青玉案》有“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句子。

  我们的传统民间故事中,也随处可见鱼与龙互相转化。比如这么一种经典叙事:调皮的龙女变为红鲤鱼到江河里玩,被渔人捉住,为一书生解救,龙女对书生产生爱慕,虽人神殊途,但最终感动上天,结为夫妻。叙事中的鱼和龙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只是其中的神已被人格化。

  隋唐时期,在传统的龙形象外,又新出现了一种“龙首鱼身”的形象,学者称其为“鱼龙变纹”。也从这个时期起,民间开始流传“鲤鱼跃龙门”的故事———跃过龙门的鱼即成龙,跃不过的依旧凡品。尽管学者指出,这个故事有着浓厚的科举背景(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但是,谁又能否认在这个故事中,不暗藏着对鱼和龙渊源的诠释呢?

  上述这些,均是中国“鱼龙文化不分家”的有力证据。

  自由、吉祥:鱼的双重诗意

  在上万年的时光长廊中,鱼类不仅是人类渔业的主体对象,还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成分。鱼骨作为最早的饰物,决非原始人类唯美情感的宣泄,而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拜,并寄托着同化于大自然、受惠于大自然的祈望。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涂红、穿孔的草鱼眶骨,是鱼文化的最早实证;而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鱼图、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璜鱼图,则见证了中国鱼文化发展的早期高峰。
  当鱼类摆脱单纯的食用价值,成为人类精神创造的对象时,其独立的文化系统就开始形成了。在中国鱼文化体系中,“自由”是当中一个强劲的音符。

  《庄子》中记有“北溟之鱼”,可化为直飞九万里的鹏鸟,几千年来,一直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引用和向往。同样在《庄子》中,还有“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著名辩论,它的核心精神,也正是人类对自由的无尽追求。此外,屈原与渔父关于“沧浪之水”的对话,陶渊明的“潜鱼归故渊”,杜甫的“细雨鱼儿出”,苏东坡的“江海寄余生”,袁宏道的“纵有百尺竿,岂能到潭底”……,都可以看到几千年来鱼文化即自由文化的印记。

  值得指出的,还有鱼文化中的另一个强音———象征“吉祥如意”。在上古,鱼已成为瑞应之一。《史记?周本记》上载有鸟、鱼之瑞。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鱼象征着美好的友情。元《西厢记》中唱道:“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鱼又成为爱情的寄托。

  而在当代,与鱼有关的吉祥图案仍然保持着最初的寓意。“金玉满堂”,绘数尾金鱼嬉戏的纹图,象征财富,还有“年年有余”的年画,在乡间的家庭中随处可见。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发行贵金属纪念币,有三枚“吉庆有余”的纪念币,其内容正是胖娃娃抱大鲤鱼的经典图案。

  食鱼文化:精品休闲文化

  前面讲的鱼文化,是一种抽象的,理念的,诗意的鱼文化,而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它展现的是另一幅精致面孔,即食鱼文化。孔子早说过:“食不厌精”。这一理念,在食鱼文化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实际上,食鱼文化正是一种精致、精巧、精心的精品文化。

  明代“大玩家”李渔可谓中国休闲文化集大成者,他在《闲情偶寄》中以极热情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食鱼文化的精髓。他说,食鱼者首重在鲜,次则及肥,肥而且鲜,那是最好的了。如鲟、如鲫、如鲤,皆以鲜胜,鲜宜清煮作汤;如鳊、如白、如鲥、如鲢,皆以肥胜,肥宜厚烹作脍。

  关于鱼的烹调,也很有讲究。对此李渔仍有详细阐述:“烹煮之法,全在火候得宜……宴客之家,他馔或可先设以待,鱼则必须活养,候客至旋烹。鱼之至味在鲜,而鲜之至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是不是看得人食指大动了?不忙,他还有更诱人的描述在后面:“更有制鱼良法,能使鲜肥并出……莫妙于蒸。轩之镟内,入陈酒、酱油各数盏,覆以瓜姜及蕈笋诸鲜物,紧火蒸之极熟。此则随时早暮,供客咸宜,以鲜味尽在鱼中,并无一物能侵,亦无一气可泄,真上着也。”

  当代的美食家也大多对鱼情有独钟。比如广州人最讲究鱼之鲜者,认为鱼被捉的时间长了,尽管还可以游泳,仍属不鲜,他们把这类鱼叫作“失魂鱼”,认为要吃那种即捕即杀即蒸的鱼,未被恐惧折磨的鱼,才叫“鲜”,因为它尚有“魂”在,并未“魂飞魄散”。原来,鱼的“魂”也有鲜味的!

  辨别鲜与不鲜,主要听舌头的。18世纪法国有位思想家叫布赖特·萨夫林,说古罗马的美食者能“通过香味断定出鱼是产于城里的桥下还是产于河流的下游”,其实中国人也绝不会逊色。舌头辨别力不止靠锻炼,还有文化传承在里面,比如写《茶经》的陆羽,甚至能辨出烹茶之水是江水上游抑或中游一样,这个难度应该高于古罗马人。

  中国传统休闲文化实际上是相当崇尚精致的一种文化,在文化人对生活中的种种细节尽可能精致享受、沉浸、把玩的中间,四处都透出雅洁与贵族气。而在食鱼的过程中,这种精致的享受文化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一个顶尖食鱼家,就是一个懂得享受生活、妙悟中国休闲文化的人。

  渔业史:辉映华夏文明史

  事实上,我们不仅是龙的传人,也是鱼的传人,血脉里延续着龙的魂,也流淌着鱼的血。遥想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上古先民,鱼,一定是他们最好的食物之一。事实上,几乎在所有的文明起源中,渔业文明都要早于农耕文明,中国也不例外。

  一部中国渔业史,正折射着一部中国大历史。这幅雄伟的画卷,上起旧石器时代,经历千年万年,绵延不绝,直到现代。这幅画卷,其经线是鱼,其纬线则是政治、文化、经济与社会民俗。

  1983年,我国考古学家在辽宁省海城县的小孤山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用鹿角制作的射鱼镖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捕鱼工具。也就是说,从旧石器时代起,我国先民即从事渔业活动。

  举世公认,中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最早的国家。解放初期,河南安阳市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在圃鱼”的记载。也就是说,我国商代晚期就开始池塘养鱼。

  战国时代,各地养鱼生产普遍展开———包括我们生活的巴蜀大地。常璩《华阳国志·蜀志》就曾记载,秦惠王27年(公元前310年),张仪筑成都城,利用筑城取土而成的坑塘养鱼。不过,这时的养鱼方法较为原始,基本是顺其自然。

  汉代是中国池塘养鱼的起始时期,开始利用人工挖掘的鱼池、天然池塘等进行人工饲养。武帝初年,养鱼业开始进入繁荣时期。主要养鱼区在水利工程发达、人口稠密的关中、巴蜀、汉中等地,鲤鱼为主要养殖对象。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养鱼专著《陶朱公养鱼经》。

  频繁的变乱使得养鱼业在三国至隋朝时期一度衰落,至唐代才又重新发展。唐代仍以养鲤鱼为主,大多采取小规模池养方式。养殖技术主要沿袭汉代,但已开始人工投喂饲料。唐代后期,岭南出现以培育鱼苗为业的人。草鱼、青鱼、链、鳊这四种著名养殖鱼的大量培育,即由此开始。

  长江中游的养鱼业开始发展是在宋代。范镇《东斋记事》说,九江、湖口渔民筑池塘养鱼苗,一年的收入,多者几千绢,少者也有数十百千。到南宋,九江成为重要的鱼苗产区,每逢初夏,当地人都从江中捕捞草鱼、青鱼等各种鱼苗出售。

  明清主要养鱼区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养殖技术更趋完整。珠江三角洲和太湖流域渔民利用作物、家畜、蚕、鱼之间在食物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创造了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利用河道养鱼、海水养鱼、鱼苗饲养等技术得以发展。

  近代,西方工业国家的渔业掀起了一场技术革命,迈向工业化。这些新技术在清代末期传入,使中国渔业从传统走向近现代化,水产教育、水产科学试验和渔业管理开始兴起。20世纪40年代以来,近代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于管理鱼池、治疗鱼病,此后半个多世纪,中国渔业稳步发展,改革开放后更飞速升级,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流的渔业大国。
  美狮会抱负:引领当代鱼文化复兴

  鱼文化绵延至今,已经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中国出口水产品数量为世界之首,即是最好的证明。而谈到中国水产业,就不能不提起美狮会集团———它不但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淡水鱼生产、销售的集团,更长期致力于精品鱼文化的重建。

  打造中国第一品牌鱼,是美狮会近年来战略发展最重要的思路之一。近日,集团更响亮道出了“打造世界最大健康安全食品供应商”的抱负。

  美狮会的计划是:做成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牌,预计需要3—5年时间,总投资额在10亿元左右。目前,美狮会集团位于上海的10万亩标准化水产养殖基地将于春节后全面铺开,同时,其在北京、广州、武汉等战略区域的无公害鱼标准化养殖基地也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标志着诞生于成都的中国首个鱼品牌———美狮会鱼将强势出川,真正游向全国。上述的四大养殖基地面积均在10万亩以上,主要负责对各自区域市场供应美狮会无公害鱼。此外,每个片区都将拥有至少100家以上的无公害鱼销售网点,近3年内,最少投资5亿元建立经营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等。这一大手笔,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引领中国鱼文化、鱼产业在当代的复兴。

  刘汉元的抱负:为中国鱼文化正名!
X
美狮会